1、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分为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数据不保存、应用程序管理数据、数据不共享、数据不具有独立性。文件系统阶段(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数据可长期保存、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数据共享性差、数据独立性差。
2、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管理和数据库管理三个阶段。人工管理 在人工管理阶段,当时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对于数据保存的需求尚不迫切,没有专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每个应用程序都要包括数据的存储结构、存取方法和输入方法等。
3、【答案】:B B。【解析】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三个阶段。
4、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3个阶段。具体是以下3个阶段:(1)人工管理阶段;(2)文件系统阶段;(3)数据库系统阶段。发生的时间:(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2)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稍后;3)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
5、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 50年代中期之前,计算机的软硬件均不完善。硬件存储设备只有磁带、卡片和纸带,软件方面还没有操作系统,当时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1、大数据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初期。虽然大数据概念已经被提出多年,但是目前大数据技术依然处在行业发展的初期。
2、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数据已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大数据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数据应用。第一个阶段是数据采集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数据。早期,数据的收集主要依靠人工方式,如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但是,这种方式收集的数据量较小,且效率低下。
3、数据采集阶段、数据存储与处理阶段、数据应用与创新阶段。数据采集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意识到数据的价值,并开始收集各种数据以供后续分析,由于数据量较小处理相对简单,因此这个阶段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4、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大数据成为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大数据的演进可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数据收集、数据存储和数据运用。在数据收集阶段,人类从最初的手工搜集数据,如通过问卷和表格进行统计,逐步过渡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自动化数据采集。这一转变显著提升了数据获取的效率和规模。
发展的三个阶段: 层次型和网状型:代表产品是1969年IBM公司研制的层次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IMS。 关系型数据型库:目前大部分数据库采用的是关系型数据库。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员E.F.Codd提出了关系模型。其代表产品为sysem R和Inges。
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 50年代中期之前,计算机的软硬件均不完善。硬件存储设备只有磁带、卡片和纸带,软件方面还没有操作系统,当时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1、数值计算:计算机广泛地应用于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计算,这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如:人造卫星轨迹计算,导弹发射的各项参数的计算,房屋抗震强度的计算等。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对数据及时地加以记录、整理和计算,加工成人们所要求的形式,称为数据处理。
2、多媒体技术。这里的媒体是指表示和传播信息的载体,例如文字、声音、图像等。随着80年代以来数字化音频和视频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集声、文、图、像一体化的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它不仅使计算机应用更接近人类习惯的信息交流方式,而目将开拓许多新的应用领域。娱乐。可以用微型计算机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3、科学计算 又称数值计算。在近代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常常会遇到大量复杂的科学问题,因此,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的计算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计算机最早应用的领域。数据处理 又称信息处理。据统计,世界上的计算机80%以上主要用于数据处理。
4、计算机应用领域包括以下: 科学计算(或称为数值计算) 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目前,科学计算仍然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如高能物理、工程设计、地震预测、气象预报、航天技术等。
1、数据处理先后经历了简单数据处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发展阶段。特点 在简单数据处理阶段,数据与程序没有分离,需要手工安装数据的存放方式和处理过程,仅用于简单数据计算的场合。文件管理阶段有了专门的数据文件,数据采用统一方式组织,能够满足复杂数据处理的需要。
2、人工管理阶段。特点:(1)数据不保存;(2)应用程序管理数据;(3)数据不共享;(4)数据不具有独立性 文件系统阶段。特点:(1)数据可以长期保存;(2)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3)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大;(4)数据独立性差数据库系统阶段。
3、数据采集\x0d\x0a了解数据采集的意义在于真正了解数据的原始面貌,包括数据产生的时间、条件、格式、内容、长度、限制条件等。
4、人工管理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数值计算,只能使用卡片、纸带、磁带等存储数据。数据的输入、输出和使用应随程序一起调入内存,用完撤出。
5、信息技术阶段: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生产和传递变得全球化时化。人们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数据网络,使得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高效和迅速。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数据隐私、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
1、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第一个阶段初始阶段 组织引入了像管理应收账款和工资这样的数据处理系统,各个职能部门(如财务)的专家致力于发展他们自己的系统。人们对数据处理费用缺乏控制,信息系统的建立往往不讲究经济效益。
2、统一阶段:正式成立的IT主管部门努力把内部不同的计算中心和处理中心统一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比如采用统一的数据技术、统一的处理标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够在企业高层集成共享,但集成各类软件所花费的成本更高、时间更长,系统也不稳定。
3、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阶段 组织引入了像管理应收账款和工资这样的数据处理系统,各个职能部门(如财务)的专家致力于发展他们自己的系统。人们对数据处理费用缺乏控制,信息系统的建立往往不讲究经济效益。
4、诺兰的4阶段论模型在诺兰的信息系统发展4阶段论中,诺兰按时间顺序将时间横轴划分成4个区间,即:开发期、普及期、控制期和成熟期。他把这些区间称为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同时用纵轴来表示与信息系统相关联的费用支出。